探寻东南亚地区的“郑和符号”

时间:2025-06-30    浏览:38 次     来源:

  2025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走向高峰。东南亚是郑和船队活动最多、逗留时间最久的一个区域,保留了大量郑和“遗迹”,以及用不同语言记录和流传的郑和文献、传说和民俗。“郑和”已成为东南亚各族群之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共享的文化符号。

  “郑和符号”的历史建构

  《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凡三十余国,其中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文莱等当今东南亚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东南亚地区存有不少据说与郑和相关的“遗迹”。郑和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所以这些遗迹大多以“三宝(保)”命名。马来西亚马六甲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三宝垄相传因郑和登陆此地而得名,市内有三保洞、三保井。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都有祭拜郑和的三保庙。郑和下西洋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航海成就,传播了生产技术和中华文化,密切了中国和海外的联系,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和华侨华人的地位,为日后华侨大量移居和开发南洋创造了有利条件、树立了榜样。东南亚华侨华人追念郑和的丰功伟绩,崇敬他的先驱精神,感激他的开拓功劳,所以建庙奉祀郑和,把郑和神化为“三保公”。

  东南亚华侨华人崇拜的绝大多数神明,例如观音、妈祖、关公,都是从中国移植而来,但“三保公”是华侨华人在东南亚地区创造的“本土神明”。郑和崇拜既延续了“崇德报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东南亚当地特色。泰国阿瑜陀耶(大城)有座帕南车寺,初建于1324年,寺内有座巨大的佛像。郑和下西洋时访问过阿瑜陀耶,后来为了纪念郑和,当地华侨华人把帕南车寺称为“三宝公庙”,把寺内佛像称为“三宝佛公”,体现了郑和崇拜与泰国佛教的融合。

  不仅华侨华人崇拜郑和,东南亚当地族群也崇敬郑和。东南亚地区流传着用多种文字记录的郑和文献以及口口相传的郑和传说。在马来西亚,郑和护送汉丽宝公主远嫁马六甲苏丹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这一故事最早见于马来西亚古典文学名著《马来纪年》,书中称中国皇帝将汉丽宝公主嫁给马六甲国王苏丹曼苏尔·沙,并派遣一位大臣率领船队护送公主。苏丹曼苏尔·沙将公主一行安置在中国山(即三宝山),还掘井供汉丽宝公主饮用(即三宝井)。这个传说在中国史书上未见记载,而且苏丹曼苏尔·沙在位期间郑和早已去世,但马来西亚民间喜于将《马来纪年》所述的汉丽宝故事当真,甚至把故事中负责护送汉丽宝公主的大臣附会到郑和身上,从侧面反映了马来西亚人民对郑和促进中国与马六甲王国友好交往的赞颂。

 “郑和符号”的当代诠释

  东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郑和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一些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对“郑和符号”进行积极的当代诠释,出现了郑和清真寺、郑和文化馆、郑和学院等一系列新的“郑和符号”,体现了“郑和符号”旺盛的生命力和宝贵的当代价值。

  在马来西亚、印尼等多元族群社会中,郑和成为华人凝聚族群认同、追求族群和谐的象征符号。1984年,马六甲州政府以商业发展为由,计划铲平三宝山,最后因马来西亚华人的激烈反对而作罢。此后,三宝山逐渐成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之根”的象征。从1989年开始,每年马来西亚的全国华人文化节举行之前,都会在三宝山点燃文化火炬。

  在马六甲、三宝垄等城市,郑和成为当地的城市名片、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2004年,马六甲历史博物馆新开辟“郑和文物纪念廊”,还在纪念廊外竖立起郑和雕像。2005年,马六甲郑和文化馆建成开放。据考证,该文化馆所在地就是当年郑和在马六甲建立的官厂遗址。2008年,马六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三宝山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如今的马六甲到处可见“郑和”,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访。2005年,在三宝垄的三保洞原址,新建的三保洞、三保庙、郑和雕像落成揭幕。农历六月三十日相传是郑和在三宝垄登陆的日子,每年此日,三宝垄都组织“三保大人”塑像游行活动,在印尼旅游部的支持下,现已发展成为文旅融合的“郑和巡游节”。2024年,该巡游活动被列为印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郑和还成为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伙伴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文化纽带、互信基石。1994年,时任马来西亚副总理的安瓦尔访华期间,特地去南京瞻仰郑和墓,并亲笔题字:“向伟大的郑和致意——为了持久的马中友谊。”2022年出任马来西亚总理后,安瓦尔多次谈及郑和。他说,从郑和下西洋到访马六甲开始,马来西亚与中国就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与信任;郑和船队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前所未闻的强大舰队,但没有横行霸道,这和西方国家在东南亚的殖民相反;中国航海家郑和与《麦地那宪章》所承载的多元、共融与合作精神,正与“昌明大马”理念一脉相承,值得在当代跨文明对话与区域合作中进一步发扬,以应对当今全球性挑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与提升,郑和既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标志,也是东南亚各国政府与人民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基础。2023年以来,郑和下西洋启航地江苏在印尼、泰国、柬埔寨等国合作建设了多所郑和学院,以郑和精神为引领,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本土化高素质技能人才。从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郑和符号”历久而弥新,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东南亚国家‘郑和符号’的建构与诠释研究”(24BGJ06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