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英雄史诗的母题系列类型

时间:2025-04-30    浏览:54 次     来源:黄中祥

内容提要:本文参照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史诗类型划分标准,将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的基本情节分为征战型和婚姻型两种母题系列,并根据这些史诗母题系列的内容、数量和组成方式,将哈萨克英雄史诗分为简单型、复合型和多重复合型三种类型,其中简单型母题系列的史诗分为考验女婿、包办婚姻、抢婚等婚姻型和部落复仇、抗击敌人、财产争夺等征战型两类,复合型史诗分为婚姻母题系列加征战母题系列和征战母题系列加征战型两类。


哈萨克英雄史诗源远流长。近二百部英雄史诗(包括英雄叙事诗),有的长达数万行,有的只有短短的几百行,最常见的是数千行的史诗,诸如《阿勒帕米斯》、[1]《库布兰德》[2]等。在口头传承过程中,史诗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并发生了连续的变异,新的因素不断涌现,旧的因素不断被淘汰,但在情节结构中始终保持着一些共有的特性。哈萨克族英雄史诗一般由抒情性序诗和叙事性故事两部分组成。序诗大都不长,而叙述部分是主体,其中除了框架性基本情节以外,还有派生情节和各种插曲。派生情节和插曲产生得较晚,固定性较差,很难捋出一个较系统的规律。具有民族性和传统性的情节是史诗的基本情节,规律性较强,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整个哈萨克英雄史诗之中。

德国学者瓦·海希西、俄国学者谢·尤·涅克留多夫等国外史诗研究专家运用民间故事的“AT分类法”,把欧洲的史诗结构分为求婚和失而复得两大类,并根据这个原则将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史诗进行了分类。俄国史诗专家弗·日尔蒙斯基还运用该分类法对操突厥语族诸民族的史诗进行了分类。我国蒙古史诗研究专家仁钦道尔吉在以上几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蒙古英雄史诗进行了比较分析之后,“发现了在基本情节中有作为英雄史诗的最小情节单元母题外,还有一种比母题大的周期性的情节单元普遍存在。”[3]仁钦先生把这种情节单元称为英雄史诗母题系列,并根据史诗的内容分为婚姻型母题系列和征战型母题系列两种。它们拥有一定的结构模式和基本母题系列,而且这些母题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和排列顺序。按照国内外几位专家提出的史诗类型划分标准,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的基本情节可分为征战型和婚姻型两大母题系列。

征战型母题系列的史诗主要由下列基本母题组成:时间、地点、勇士特异诞生及成长、亲人、战马、故乡、毡房、敌人的消息、证实来犯、备马、携带弓箭和宝剑、出征迎战、勇士的威力、发现敌人、与敌人相遇、互通姓名、搏斗、敌人战败、求饶、杀死敌人、凯旋而归。

婚姻型母题系列的史诗主要由下列基本母题组成:时间、地点、勇士特异诞生及成长、亲人、战马、故乡、毡房、未婚妻的消息、提亲、亲人的劝告、证实来犯、备马、携带弓箭和宝剑、远征、途中遭遇、到未婚妻家、女方拒绝嫁女儿或提出苛刻条件、通过英勇搏斗征服或说服女方、举行婚礼、携带妻子凯旋而归。

根据这些史诗母题系列的内容、数量和组成方式,可将哈萨克英雄史诗分为简单型、复合型和多重复合型三种类型。


一、简单型史诗

基本情节由一种母题系列组成或者单一情节结构的史诗被称为简单型英雄史诗。哈萨克族简单型母题系列的史诗分为婚姻型和征战型两类,其中婚姻母题系列的史诗一般包括考验女婿型、包办婚姻型和抢婚型;征战母题系列的史诗一般包括部落复仇型、抗击敌人型和财产争夺型。这种简单型史诗一般应该形成得较早,可是早期产生的哈萨克英雄史诗多属于婚姻加征战型或者征战加婚姻型等母题系列型的复合型史诗,而基本情节只由一种母题系列组成的简单型史诗多为15世纪以后形成的单一征战型史诗(主要是叙事诗)。

15世纪,中亚西亚仍然处于各汗国战乱纷争的动荡局势。准噶尔贵族逐渐崛起,不断向哈萨克草原扩张,哈萨克被迫离开自己的牧地而向西迁移。17世纪上半叶,哈萨克人民奋起反抗,与准噶尔贵族展开了殊死搏斗。经历了“走破脚板流离颠沛,在阿勒卡湖边倒下”(Aktaban xuberende,alka kol sulama)的“大灾难”。[4]直到今天,哈萨克人民对这场灾难还记忆犹新。然而,也就是从这场“大灾难”开始,整个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被动转为主动。以阿布赉汗为首的民族英雄挺身而出,率领哈萨克民众英勇反抗。抗击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失地相继收复,人民过上了安定富裕的生活。这一时期涌现出了百位英雄,每一位英雄都有自己的一本英雄史。这些英雄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长期的演唱传承,形成了以阿布赉为主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英雄史诗(哈萨克斯坦的学者将其划分为历史史诗,而中国学者多称其为英雄叙事诗)。

这些韵文作品的情节结构简单,基本上是单一母题系列,属于简单型的征战母题系列的英雄史诗。如反映阿布赉、哈班拜、别根拜、奥尔加拜、叶斯班别特、叶先坎尔迪、贾尼别克等英雄们的史诗,就属于简单型的征战母题系列的英雄史诗。这可能与当时哈萨克族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民族心理有关。当时哈萨克一直处于被统治和被奴役的状态,没有抢占之力,只有抗击之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早日把自己的失地夺回来。民众盼望能多出英雄好汉,捍卫自己的家乡和牧地,格外崇拜英雄。只有英雄能使他们安居乐业,四畜兴旺;只有英雄能使他们食有奶肉,牧有草场。因此,这一时期形成的韵文作品多为抗击母题系列的简单型英雄史诗。

我们举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阿布赉》来略窥一斑:阿布赉出身名门贵族,父亲瓦里抗敌身亡,爷爷杨吉尔·阿布赉被敌人杀害。阿布赉本名艾布勒满素尔(有的版本说他是遗腹子),隐姓埋名来到哈萨克大玉兹(也称中帐)给托列(地方官吏)放牧牲畜。他渴望早日复仇,时常梦见与敌人搏斗的情景。英雄别根拜被阿布赉的志向所打动,让他跟随自己奔赴战场。一次,两军对峙,敌方的大力士沙勒什凶猛过人,没有对手,对哈萨克军队造成了巨大威胁,使阿布勒满木别特汗和英雄别根拜等首领不知所措。这时,十六岁的萨巴拉克(阿布赉的外号)高喊着“阿布赉”出阵,与沙勒什一对一地搏斗。沙勒什见他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更是不屑一顾。萨巴拉克奋勇作战,砍下沙勒什的首级。敌军乱了阵脚,哈萨克军队大获全胜。后来阿布勒满木别特汗得知他是自己的后代之后非常高兴,并在自己年逾花甲时把汗位让给了萨巴拉克。萨巴拉克在别根拜的祝福下登上汗位,并以爷爷杨吉尔·阿布赉之名称自己为“阿布赉”。这是史诗《阿布赉》的主要故事情节,诗中没有出现有关婚姻的母题。


二、复合型史诗

基本情节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母题系列组成的史诗,即以前后串联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史诗母题系列为核心的史诗被称为复合型英雄史诗。哈萨克复合型英雄史诗一般分两种:一是婚姻母题系列加征战母题系列组成的复合型史诗;二是征战型加征战型母题系列组成的复合型史诗。

综观哈萨克族英雄史诗产生的年代,可分为两大时期:金帐汗国的建立之前和建立之后。金帐汗国建立之前形成的英雄史诗基本上是操突厥语族诸民族共有的,具有鲜明的部族特征,流传于操突厥语族各民族的民间。如《阿勒帕米斯》、《库布兰德》、《康巴尔》等英雄史诗不仅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而且也在土耳其、卡拉卡尔帕克、塔塔尔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中流传。15世纪之后形成的英雄史诗基本上是哈萨克族特有的,主要是抗击卡尔玛克的征战型母题系列的简单型史诗。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突厥语共同时期形成的史诗一般为复合型和多重复合型两类。在复合型史诗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阿勒帕米斯》、《库布兰德》、《康巴尔》[5]等,其中《阿勒帕米斯》属于包办婚姻型-征战型母题系列,《库布兰德》和《康巴尔》属于考验婚姻型-征战型母题系列。

阿勒帕米斯的父亲拜布尔是一位牛马满山,羊骆满坡的大富翁,但他无儿无女,整天忧心重重,最后只好携带妻子阿娜勒克踏上求子之路。他们翻高山,过草地,向苍天祈求,向圣人祷告。有一天,他们夫妇在一位圣人坟墓旁住了一夜,如愿以偿了。拜布尔的妻子阿娜勒克怀了孕,并害口想吃豹子肉。她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阿勒帕米斯,女儿叫卡尔丽哈西。与此同时,拜布尔的亲戚萨勒拜之妻生了一女,起名古丽芭尔申。拜布尔和萨勒拜为两个孩子订了襁褓婚。萨勒拜担心女儿会转嫁给阿勒帕米斯的义兄乌尔坦这个懒汉,就违约迁到远方的卡尔玛克部落去了。阿勒帕米斯从一个编织工老妪那里得知真情之后,就骑着苏巴尔神驹去找未婚妻。这时,卡尔玛克汗王哈拉曼正要逼娶古丽芭尔申。哈拉曼与阿勒帕米斯一对一地交锋,结果被阿勒帕米斯刺死。最后阿勒帕米斯与古丽芭尔申举办了婚礼,并带着古丽芭尔申返回故乡。显然,哈萨克英雄史诗《阿勒帕米斯》属于典型的包办婚姻型-征战型母题系列的复合型史诗。

在史诗《库布兰德》中,当库布兰德十二岁时,红帽子部落的汗王柯克特木举行比武择婿盛会。射中高悬于月光之下的金盘者,便可娶公主库尔特卡为妻。库布兰德为了能娶回公主,便不听随从的劝阻,只身闯入比赛会场,并射中了金盘。柯克特木履行诺言,将女儿许嫁给了库布兰德。这桩婚事遭到手下一位红发勇士的坚决反对。库布兰德与他刀戈相见,杀死了这位勇士和他的两个儿子,携带公主库尔特卡返回自己的部落。从中不难看出,史诗《库布兰德》是从汗王比武择婿开始,然后进行征战,是一部典型的考验婚姻型-征战型母题系列的复合型史诗。

哈萨克英雄史诗《康巴尔》也是一部典型的考验婚姻型-征战型母题系列的复合型史诗。史诗的主要故事情节:古代诺盖部落里有一位叫艾孜木拜的富翁,他有六男一女,儿子都已娶妻成家,唯有小女儿纳孜姆没有出嫁。为了能挑选一位称心如意的女婿,艾孜木拜举行了一个盛大的集会。方圆几百里的年轻人都云集这次盛会,渴望能成为富翁的女婿。康巴尔出身贫穷,没来参加这次集会。纳孜姆没看任何人一眼,因为她已经爱上了康巴尔。在这次盛会上,纳孜姆的艳容不胫而走,卡尔玛克汗喀拉曼派人前往艾孜木拜家提亲。艾孜木拜的小儿子阿勒硕拉孜认为这是对诺盖人的侮辱,一气之下割掉了来人的耳朵。喀拉曼听到禀报之后,恼羞成怒,要踏平艾孜木拜的阿吾勒。艾孜木拜和他那几个傲慢的儿子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不知所措。艾孜木拜无奈向康巴尔求助,并答应把纳孜姆嫁给他。康巴尔不计前嫌,赶来援助艾孜木拜。康巴尔英勇地冲向卡尔玛克,杀死了喀拉曼。艾孜木拜为纳孜姆和康巴尔举行盛大婚礼,从此诺盖部落过上了安定和睦的生活。


三、多重复合型史诗

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简单型史诗组成的史诗群被称为多重复合型史诗,即并列复合型情节结构的英雄史诗。这种类型史诗的情节结构与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6]及蒙古族的《江格尔》[7]相似,其情节结构分为总体结构和各个篇章的结构两种。总体情节结构是在情节上相对独立的多部简单型史诗的基础之上构建的,既是各自为政的一部独立史诗,又是互为关联的一个联合体。现哈萨克族英雄史诗中最典型的多重复合型史诗是《霍尔赫特祖爷书》和《克里木的四十位英雄》。

哈萨克英雄史诗《霍尔赫特祖爷书》(Korket ata kitabe)是一部由多部简单型史诗组成的多重复合型史诗,其中包括《德尔谢汗之子布哈西汗》、《撒拉·喀山汗的阿吾勒遭践踏》、《拜布尔之子巴米斯·拜列克》、《喀山别克之子奥拉孜身陷囹圄》、《乌古斯·多哈之子贴勒·托穆尔勒》、《乌古斯·康里之子坎·吐拉勒》、《乌古斯·喀则勒克之子伊干涅克》、《巴萨特斩除独眼巨人》、《别吉勒之子艾莫列》、《乌古斯·乌孙之子谢克列克》、《撒拉·喀山维之子奥拉孜所救》和《外乌古斯因反叛内乌古斯而诛杀拜列克》等12部相对独立的简单型史诗。诗中的主人公不是霍尔赫特,而是各篇中战功显赫的英雄,可是每到关键时刻,霍尔赫特必定出现。他是一位无所不知的智者,预测未来的贤哲。他给幼年的主人公命名,寄予美好的祝愿。他本人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以哲理性的言论引导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是贯穿着整部史诗的一条主线,使《霍尔赫特祖爷书》的12章连接成了一部宏伟的多重复合型史诗。

哈萨克英雄史诗《克里木的四十位英雄》(Keremneng kerek batere)是由多部简单型史诗组成的一部多重复合型英雄史诗。史诗分三编叙述了40位英雄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感人事迹:第一编是叙述昂齐拜及其子孙后代英雄事迹的8篇简单型史诗,即《英雄昂齐拜》、《英雄帕尔帕尔亚》、《英雄库特可亚》、《英雄叶德盖》、《英雄奴拉丁》、《英雄木萨汗》、《英雄奥拉克和玛玛依》和《英雄喀拉赛和喀则》;第二编是叙述喀拉冬及其子孙后代英雄事迹的9篇简单型史诗,即《英雄喀拉冬》、《英雄朱巴尼西》、《英雄瞿因尼西》、《英雄别格斯》、《英雄铁格斯和霍格斯》、《英雄塔玛》、《英雄塔纳》、《英雄纳日克》和《英雄肖拉》;第三编是叙述20位英雄的奇特事迹的简单型史诗,即《克德尔拜之子霍布兰德英雄》、《英雄阿山凯依额、托汗和阿巴特》、《英雄喀尔哈波依勒和喀孜突兀汗》、《英雄阔可谢》、《阔可谢之子叶尔活塞英雄》、《阿克卓纳司之子叶尔肯也司英雄》、《英雄玛纳什》、《玛纳什之子图亚克拜英雄》、《英雄江布尔齐》、《江布尔齐之子铁拉额司英雄》、《艾撒之子阿合买提英雄》、《英雄阿劳》、《英雄艾买提》、《英雄欣塔司》、《欣塔司之子拖拉汗英雄》、《英雄苏勒坦凯里木》、《英雄老霍甲克》和《英雄库仑卡壳》。史诗的各个篇章,既相互联系,又各自成篇。主人公昂齐拜是白帐汗国艾米尔额德格的后代。整部史诗是按照辈分顺序叙述的:额德格→阿勒沙合尔→奴拉津→木萨汗→奥拉克和玛玛依。奥拉克有喀拉赛和喀则两个儿子,而玛玛依膝下无子。木萨汗将土库曼英雄江布尔汗之子铁拉额司自幼收为养子。木萨汗的另一个儿子司马依勒是小妾所生。木萨汗去世后玛玛依继承汗位,其弟奥拉克统帅大军。玛玛依因病而死,奥拉克继承汗位。司马依勒杀害了奥拉克,篡夺了汗位。奥拉克之子喀拉赛和喀则长大后为父亲报了仇,夺回了汗位。

英雄史诗《克里木的四十位英雄》叙述了从13世纪到19世纪哈萨克各部为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与卡尔玛克和其他外部扩张势力展开的斗争情景。史诗以反对内部分裂和抗击外部扩张势力为主线,把几十部简单型单篇史诗串联到一起,赞颂了40位英雄的丰功伟绩。诗中既有古老传说中英雄们的生活画面,又有克里木汗国、诺盖汗国后直至19世纪前后部分英雄的光辉业绩。它在一个久远和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再现了古代哈萨克的社会生活和特色文化,被称为哈萨克族的《荷马史诗》。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哈萨克英雄史诗也逐渐从神话化向现实化、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从少数个体向多数集体、从简单类型向复合类型发展。人物的叙述更加细腻,情节的描绘更加生动,场面的铺垫更加宏伟。我们可以以哈萨克族简单型母题系列的史诗来加以说明。

哈萨克族简单型母题系列的史诗分为婚姻型和征战型两类,其中婚姻型形成得较早,而征战型的形成可分为15世纪之前和之后。从严格意义上讲,后者不属于英雄史诗,应该是英雄叙事诗。本文将其列入了英雄史诗的理由有二:一是英雄史诗与英雄叙事诗的界限很难划分;二是便于厘清整个哈萨克族的史诗脉络。早期的简单型婚姻母题系列的史诗一般包括考验女婿型、包办婚姻型和抢婚型,而晚期的简单型征战母题系列的史诗一般包括部落复仇型、抗击敌人型和财产争夺型。早期形成的简单型史诗,其主人公的诞生比较奇异,一般都是英雄的父母年老无子,受人歧视,被迫开始了求子行程。最终感动了上苍,使年迈的妻子怀孕,并害口想吃狮心豹胆等猛兽的脏器。

哈萨克族民间,膝下无嗣是最不体面的事,尤其是对那些牲畜满山、财宝满仓的富人。阿尔帕米斯的父亲拜布尔家产万贯,就是没有孩子,使他抬不起头,只好踏上了求子之路。在英雄史诗《霍尔赫特祖爷书》中也有对无子女的父母分别对待的叙述。有儿子的被请到白色毡房,有女儿被请到红毡房,而无儿无女的被请到黑毡房。然而,15世纪以后形成的单一征战型史诗就没有这些母题,其母题主要是敌人来犯、备马、携带弓箭和宝剑、出征迎战、勇士的威力、发现敌人、与敌人相遇、互通姓名、搏斗、杀死敌人和凯旋而归等。幻想情节也大幅度地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现实性。

有的学者认为15世纪以后形成的反映以阿布赉汗为首的哈班拜、别根拜、奥尔加拜、叶斯班别特、贾尼别克等民族英雄的简单型母题系列的史诗,应该属于多重复合型史诗的范畴。以阿布赉为首的百位英雄英勇反抗外来侵略,收复了失地,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这些英雄的奇特事迹经过长期的演唱传承,被融入了人们对英雄崇敬和爱戴的因素,形成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长诗。单从这些长诗的个体结构来看,应属于简单型征战母题系列的史诗。可是,从18世纪形成的这批史诗的故事情节和时代背景来看,应该属于多重复合型史诗,因为有一根主线——阿布赉汗英雄自始至终贯穿于其中。这一时期形成的简单型英雄史诗,不管略早或略晚于阿布赉汗,都围绕着阿布赉汗这个中心人物。故事情节基本上是以阿布赉汗为主线进行叙述的,几乎可以把这一时期形成的所有简单型征战母题系列的英雄史诗串联起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把这批简单型史诗归属于多重复合型史诗的范畴也不无道理。

史诗的内容决定其形式,史诗的形式反映其内容;史诗的母题系列决定其结构模式,史诗的结构模式反映其母题系列。母题和结构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摸清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的结构模式,有利于揭示其内在规律,展示其丰富内涵。


[1]参见Аксауыт.1-т.-Алматы:Жазушi,1977.-167 б. 《银色的铠甲》,第1卷,阿拉木图:作家出版社,1977年,第167页。

[2]参见《哈萨克族民间文学——英雄史诗》(哈萨克文),第1卷,阿拉木图:作家出版社,1986年。

[3]仁钦道尔吉 :《蒙古英雄史诗源流》,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48页。

[4]17世纪上半叶,哈萨克被逼到阿勒卡湖边。当时正值寒冬腊月,血流得染红了湖水,牲畜所剩无几,人员伤亡惨重,濒临灭亡。就在这个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阿布赉汗为首的民族英雄带领人民英勇反抗,与准噶尔贵族展开了殊死搏斗。抗击取得了胜利,收复了失地,使哈萨克转危为安,过上了安定祥和的生活。历史上就称这次使哈萨克转危为安的大灾难为“走破脚板流离颠沛,在阿勒卡湖边倒下”。

[5]参见Аксауыт.1-т.-Алматы:Жазушi,1977.-167 б. 《银色的铠甲》,第1卷,第167页。

[6]郎樱:《玛纳斯论》,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7]仁钦道尔吉:《江格尔论》,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